2023年12月25日,在习给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家回信一周年之际,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化报》社、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共同主办的“学习践行习文化思想,努力提升舞台艺术创作水平”艺术家联学座谈会在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召开。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景小勇主持会议,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卢映川,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耀鹏以及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黄小驹等参加会议,专家、艺术家代表周庆富、卢燕娟、徐粤春、王一川、周海宏、冯俐、冯必烈、沈晨、洪兵、喻越越作交流发言。本文对相关发言进行摘编,以飨读者。
中国艺术研究院自建立以来,始终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艺研院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为继续提升创作水平,艺研院将持续钻研习文化思想并充分落实到创作中。
目前,我们正聚合全院力量,推动构建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力争在戏曲、音乐等多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发挥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的引导作用,为提升舞台艺术创作水平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研院在2023年组织了国家文化公园实地考察调研、“一带一路”学科规划与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壁画临摹推广项目等“深扎”主题实践活动。其中,艺研院文学艺术院的姜浩扬深挖陕西红色资源,创编了红色歌舞剧《延安十三年》,赢得了广泛好评。
加强文化艺术对外交流与合作也是提升艺术创作水平的重要措施,既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又能在交流中学习借鉴有益经验。现在,艺研院正筹划在美国举办“梅兰芳诞辰130周年纪念展”,为促进文明互鉴、推动舞台艺术对外交流合作做出更多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重要特征。新时期,舞台艺术要如何深度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
舞台艺术要深入思考时代精神。每一个时代都有核心问题和时代精神,如今,我们要用什么样的精神应对当下的挑战、坚持守正创新?只有深入人民生活,了解在各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英雄,了解平凡人不平凡的奋斗故事,才能把激荡人心的时代精神化作艺术的灵魂。
舞台艺术要把握人民喜怒哀乐。习在给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家的回信中叮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书写人民的生活,表达人民的愿望,是人民文艺家不变的使命和永恒的课题。
舞台艺术还要跟上科技进步节奏。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剧院、剧场纷纷推出线上音乐会、云舞台。不过,科技在带给人们足不出户享受精品舞台艺术便利的同时,也冲击和重塑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我们要深入探究科技进步带来的时代问题,让舞台艺术在形式、内容和精神上都体现出对于科技进步、时代发展的感受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多次就文化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习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这其中许多论断集中体现在习写给文艺界的一系列重要信件当中。
习给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家的回信,内容全面,涉及文艺工作若干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化自信”“守正创新”“开放包容”“崇德尚艺”等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习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这些论断关乎文化文艺工作的立场、方向、使命、责任、原则、要求和方法,不仅是对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讲的,更是对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
在一封信里用高度精练的表述,集中反映了习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非常难得的。可以说,这封回信是学习习文化思想的指导教材,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反复研读。
习文化思想在文艺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之一在于,继回答中国文艺的社会生活源泉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文艺的文化传统源泉问题,为中国文艺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双重源泉。
这一理论创新,启迪了中国文艺界在创作中挖掘社会生活源泉的同时注重吸纳传统资源,推动中国文艺创作发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变化。
近年来,包括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内的全国文艺界都在从这双重源泉中汲取养分创作出许多富有影响力的作品。舞台作品《只此青绿》《诗忆东坡》,电影《中国奇谭》《长安三万里》,河南卫视的电视艺术《唐宫夜宴》和《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等“奇妙游”系列作品等皆取得了骄人成绩。在语言艺术文学方面,长篇小说《望春风》《人世间》等也在字里行间流淌着双重源泉的活水。
沿着习文化思想铺设的道路,中国文艺界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在文艺创作中继续深耕,让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双重源泉灌注到新的文艺创作中,成为新文艺作品的价值源泉。
文化强国落实到具体的文化形态有三方面特征:一是数量大,总量多。二是质量高,不仅仅有高原,还要有高峰。三是文艺繁荣,样式多元,类型广泛。
关于守正,从内容方面,文艺工作者要守住弘扬真善美、崇德尚艺、强化民族凝聚力,从而创造和谐社会3个方面的“正”。从形式方面,我们要加强关于艺术审美品质的评价标准的建设。
关于创新,培养一个民族的创造力非常重要的是感性样式的多样性。当初成立东方歌舞团的意义在于,把全世界美好的艺术引入中国,把中国的艺术传播到全世界,这种交流增加了中华文化艺术样态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激励了民族创造力。
作为文艺评论者,我认为文艺评论应关注以下3方面:一是关注本体品质,加强艺术价值的评论。二是加强审美教育,一方面加强高水平艺术作品的创作引领,另一方面要加强国民基础教育建设。三是承担舆论引领的责任,在人人都能发声的情况下,专业文艺评论要引领社会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和艺术发展方向。
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12月,中国儿艺推出的儿童戏剧《猫神在故宫》以故宫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象征为舞台,通过有趣味、有温度的故事吸引大小观众认识、爱上故宫。在孩子心中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一直是中国儿艺作为国家院团的责任和担当,《猫神在故宫》可以为孩子打开一扇窗,向他们传递文化自信,让孩子了解、尊重和热爱祖国。
我们不仅希望这部戏能成为中国儿艺最受欢迎的合家欢作品,更盼望能通过它让厚重、深沉、陌生、遥远的历史文化,在普通观众,尤其是儿童心里变得有生命、有温度。
在创作中,我们心怀对中华文明的敬意钻研资料,在了解、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放飞想象,在作品立意主旨上坚定守正、表现手法上积极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学习践行习文化思想,努力提升舞台艺术创作水平,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作为文艺战线的一员,只有不断创作,才能将其真正贯彻。
我有幸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合作,担任了音乐剧《绽放》的编剧。《绽放》基于“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的真人真事改编创作,充分展现时代精神,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是聚焦重大现实题材,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具体举措。
创作时,我们与张桂梅老师真挚交流,推敲出最适合音乐戏剧表现的素材,将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巧妙融合,为不同角色赋予不同音乐风格和语汇,让人物立体饱满,深情讲述了张桂梅老师筚路蓝缕、仁心办学,笃定前行、为爱绽放的故事。
《绽放》于2022年首演,并走进了北京、上海、石家庄、晋城、厦门等城市,上万公里巡演路,数万观众观演,收获了媒体、观众、专家的一致好评。相信中国原创音乐剧会在不断探索与努力中讲好中国故事,我也将在创作中不断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努力为文艺事业出贡献。
在习回信精神的鼓励下,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将回信精神转化为艺术生产的不竭动力,贯穿于艺术创作生产全过程。
一年来,集团的艺术家们创排了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音乐剧《星辰》《将进酒》、音乐会《如梦令》、修改提升音乐剧《绽放》;布局巡演、驻演、线上演出、艺术节演出、艺术季演出等多种演出形式;立足国字号文艺院团定位,用艺术服务新时代、服务对外文化交流,圆满完成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演出、庆祝中国成立102周年交响音乐会、赴乌兹别克斯坦举办“中国文化日”等文艺演出。
新的一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将继续以习文化思想和习给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家的回信精神为指导,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守正创新,继续发挥好“文化使节”和“文化名片”的积极作用,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高度重视传承传统与发展创新,进行了许多大胆尝试,让中华优秀文化引领新时代的文化艺术发展方向。
在2023年创排的音乐诗画《江山竞秀》、古筝情境音画《如梦令》及音乐会《乐行山水》中,我们将中国传统器乐与西洋乐、电子乐相融合,并借助现代音乐技术和编曲手法使传统音乐更具当代特色。2023年10月,我们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演出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中国文化日”活动中与外国艺术家共演,有效推动了中国音乐和不同国家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23年,器乐中心多次举办下基层演出,7月至11月,仅北京朝阳区基层公益性演出“周末大舞台”就演了8场,获得群众好评。
此外,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集团开展了“主题歌曲创作”活动,带领创作中心的年轻工作者创作、录制出一批题材丰富、反映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持续鼓励和培养青年音乐人才、创作人才。
近年来,国内音乐剧市场欣欣向荣,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抓住机遇成立了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音乐剧团。在工作中,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开放包容,赓续历史文脉,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创作了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厚度、有温度的舞台艺术作品。
音乐剧《绽放》描绘了“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深扎教育事业40余年的“燃灯人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被誉为“讲真事、写真情、诉真心的现实主义题材典范”。以李白为主题的原创音乐剧《将进酒》重现了李白童年到青年间在四川江油的成长历程,将古代巴蜀的风土人情生动展现于舞台之上。以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时代背景的音乐剧《星辰》,以雄安新区的建设者为原型,刻画了一群满怀理想、充满激情的青年奋斗者。
未来,音乐剧团将不断探索,创作精品佳作,培养中国音乐剧的创作、表演人才,实现品牌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