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中国)官方网站

娄底市娄星区:高质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提升 | 天博

455-293-7503

新闻资讯 分类
娄底市娄星区:高质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提升

  中新网湖南新闻1月27日电 (贺露明 向亚平 陈倩 廖丰仪)近日,娄底市娄星区文化馆2023年免费开放成果展演举行。现场,少儿群舞、合唱、旗袍礼仪、花鼓戏等形式多样的节目依次上演,给广大市民呈现一场文化视听盛宴。

  近年来,娄星区积极开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综合体建设,以品牌为载体,以更精准、更丰富、更便捷的文旅体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

  为满足群众阅读需求,娄星区构建以区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为服务点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实行统一采编、统一配送、通借通还的运行模式,不断将优秀文化资源送入基层服务馆点,让广大市民群众享受到公共文化带来的红利。

  作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保证和“先手棋”,娄星区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架构建设和政策体系建设,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相关区直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为成员的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创建工作;将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资金纳入全区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涉农资金笼子,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经费保障;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了全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考核结果由区委政府统一运用。同时还制定了《娄星区最美文化阵地考核办法》,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促推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

  天博

  在娄星区,闲暇时到公园、广场吹拉弹唱、跳舞健身是不少居民的日常。悠扬的歌声、翩翩的舞姿,处处洋溢着和谐和快乐,大家聚集在一起,共享文化惠民成果。

  娄星区将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构建区级文化场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村(社区)文化平台三级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实现乡镇、街道办事处省级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全区文化设施总面积398.5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5.95平方米。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达到450万人次,人均文化场馆服务次数达到6.72次,同比增长20%,位列全市第一。

  依托区、乡、村三级文化服务场所,娄星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2023年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文艺“六百工程”,开展“湖南公共文化进村入户——戏曲进乡村”和“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等文艺惠民活动170场;“三馆一站”实行全年免费开放,接待读者、参观者、文艺爱好者近6万人。民舞团、湘中艺术团、京剧团、合唱团、广场舞表演队等5个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基层、农村,每年各类演出达70多场次。全区组建17支新时代乡村业余文艺宣传队,自编、自导、自演节目198个,开展大大小小的演出近百场次;2023年共组织开展“送文化下基层”志愿服务活动820余场次。

  近年来,娄星区按照“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演出、节日有庆典、人人都参与”目标,组织开展了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惠民演出、免费开放成果展演、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文艺赋美乡村文艺汇演、“湘村村晚”“春风十里不如你——万宝桃花节”“着汉服·迎端午·促文明”“喜迎国庆同筑梦·欢度中秋共团圆”等活动57场,服务35万余人次。

  为让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厚度提起来,娄星区大力发展乡村文化、广场文化、非遗文化。2023年以来组织、承办、联办、指导各类文艺演出(汇演)、文艺体育比赛等群众文体活动200余场次。娄星区文化馆原创舞蹈《再续禾下梦》,喜获第九届湖南省青年文化艺术节金奖。原创舞蹈《勐尤芬芭美》获第九届湖南省青年文化艺术节铜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统的载体,彰显着民间的集体记忆、生活智慧和礼俗信仰。娄星区全面挖掘、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喜船》《烙画》今年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项目,《莫言醉红薯技艺》《栗冲火龙灯》成功申报为市级非遗项目。杉山汉龙文化园非遗陶艺工坊、万乐非遗美食村庄、增桥非遗木偶戏村落不断发挥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打造娄星特色鲜明的非遗产业。(完)

官方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