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中国)官方网站

吹响创作“集结号”上海国有文艺院团推出9部重点作品 | 天博

455-293-7503

新闻资讯 分类
吹响创作“集结号”上海国有文艺院团推出9部重点作品

  今天下午,2023年度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考核在中华艺术宫举行,围绕创作、演出、管理三大指标体系,盘点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年度工作。考核结果显示,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2023年共计开展演出9570场,演出收入3.64亿元,较2019年增长20.13%,创历史新高。

  记者获悉,上海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围绕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新时代温暖现实主义题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和经典IP跨艺术门类转化,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创作工作,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淮剧《火种》、京剧《龙潭英杰》等9部作品入选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委约项目。

  红色基因流淌在上海的血脉之中,为文艺创作提供了丰沛养料。在9部重点作品中,红色题材占据突出位置,凝聚着精神力量。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以田汉、聂耳等“风云时代”追梦人的视角,再现中国领导下的左联文艺工作者们携手谱写战歌,激励千万中华儿女投身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过程。淮剧《火种》围绕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通过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伟大壮举,展现革命的火种燎原万里,掀开中国独立领导革命斗争,武装夺取政权的新篇章。京剧《龙潭英杰》修改工作正有序推进,将于下半年演出全新版本。根据茹志鹃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芭蕾舞剧《百合花》已全面进入排练制作阶段。

  现实主义题材也是当下创作的热点,入选作品用生动鲜活的艺术语言书写新时代的人民故事。交响曲《新时代》参演中国文联、中国音协“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大型原创交响作品音乐会,正在进行优化调整。沪剧《苏河十八湾》已完成剧本初稿,计划6月与观众见面。与此同时,传统文化题材作品不断“双创”出新,赓续中华文脉。舞剧《永和九年》聚焦“天下第一行书”,用舞蹈语汇展现书法国粹魅力,首轮演出平均出票率超90%。上海歌舞团新创舞剧作品讲述李清照的故事,正积极推进剧本修改工作,入选文旅部“2023-2025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新创剧目”。京剧《汉武大帝》(暂名)在完成新一稿剧本后,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力争尽快投入排演。

  此外,海派滑稽戏《宝兴里》以上海城市旧改为背景,展现上海基层党组织打造人民城市建设“上海样本”的生动实践,已完成三演三改,正在继续打磨,力争做到精益求精。杂技剧《天山雪》反映沪疆人民携手奋进,建设新疆、发展新疆的壮美历程,按照边演边改的原则,正全力进行修改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正推动多元改编,稳步推进优秀IP跨艺术门类转化。改编自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同名获奖小说的舞台剧《千里江山图》定档2024年3月首演;中篇评弹《千里江山图》上集已于2023年首演,正全力开展下集创作工作。

  上海市级国有文艺院团聚焦增强文化消费吸引力,以演艺大世界为抓手,盘活优势演艺资源,打造驻场演出和主题演出季,举办各类节展活动,助力提升文旅消费集聚效应。

  2023年,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共有21部作品入选文旅部等重要展演活动,“上海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精彩纷呈的驻场演出和主题演出季提升品牌效应,丰富了文旅新业态。驻演方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至今已累计完成驻场演出146场;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于去年8月完成首个百场驻演;《时空之旅2》《不眠之夜》等驻演项目年内分别演出247场、294场。而上海歌剧院结合演出季连续创作推出多部经典歌剧,观众反响良好;上海交响乐团推出“团厅演出季”“夏季音乐节”等品牌项目,在乐迷中赢得良好口碑;戏曲艺术中心下属院团持续举办“京昆群英会”“盛世越章”等主题演出季,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各院团还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2023年累计举办下基层演出2757场,开展进校园、学生场演出602场,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一批优秀演出供需双向奔赴,激发假日经济新活力。文广演艺集团、上海芭蕾舞团在2023年五一长假前后推出音乐剧《剧院魅影(中文版)》和芭蕾舞剧《歌剧魅影》,形成共振效应,其中《剧院魅影(中文版)》在上海大剧院连演34天共计40场,实现票房4850万元。中秋、国庆长假期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6场驻演上座率均达到100%,票房近400万元;上海京剧院在天蟾逸夫舞台推出《西施》等4部作品、5场演出几乎场场爆满,票房收入破百万,创近年同期新高。

  与此同时,文化出海行稳步坚。上海芭蕾舞团经典版《天鹅湖》赴荷兰连续巡演45天,为该团史上规模最大规模商业巡演活动,36场演出上座率近100%,吸引不少观众从德国、比利时等国家跨国观演,获中国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高度评价。上海越剧院《红楼梦》参演第25届曼谷国际舞蹈音乐艺术节,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引起当地观众共鸣。上海歌舞团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赴澳门参加“濠江月明夜”演出活动,圆满完成文旅部交办重要任务;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厄勒克特拉》、上海昆剧团《玉簪记》等先后登陆澳门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彰显经典作品魅力。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多位院团长表达出了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和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

  上海评弹团积极开发古镇资源,以文艺小分队形式,赴新场、七宝、南翔等古镇书场开展演出,与虹口区探索“院地合作”模式,成立海派评弹研习所,在1925书局、今潮8弄等举办主题性、定制类评弹演出,让传统艺术与新潮海派文化擦出“新火花”。上海评弹团党支部书记、副团长赵倩倩坦承,承接长篇评弹演出的传统书场全市现已不足10家,固有市场呈持续萎缩状态。“我们将开拓社区文化中心、网红景点、演艺新空间的演出机会,输出评弹导赏、艺术培训、茶馆演出等项目,为评弹在新时代的发展做好准备。”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推出系列演出季,全年累计演出952场。“虽然多项数据冲到了历史峰值,我们并没有冲昏头脑。”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直言不讳,海外演出集中来华、观众欣赏口味变迁、劳动力和供应链成本上涨等多重因素可能造成院团运营承压。“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全面推动降本增效、在稳重向好中构建增长曲线,在接受考验的同时加速成长。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天博

官方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