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对广东重要讲话以及关于文化、旅游、体育、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守正创新,稳中求进,主动作为,扎实工作,切实推进区党代会、区委全会、区“两会”所提出的重大部署,在疫情防控、整改工作、文化新地标打造、全域旅游推广、文化艺术创作、体育事业发展、文物保护传承等方面持续发力,全面推动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
(一)党建引领锻造过硬团队。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原原本本学、原汁原味学、逐字逐句学,做到领导率先学、党员争先学。主要领导带头,在全系统掀起“三学三抓三走进”学习热潮。“三学”,学党的二十大报告、学先烈、学乡贤;“三抓”,抓班子带队伍、抓团结促协作、抓业务提能力,“三走进”,文旅体党员走进基层、文旅体知识走进校园、文旅体宣传走进社区。同时,通过举办“文广闻讲会”,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融入工作实践中,打开文广旅体工作新局面。
(二)疫情防控尽显责任担当。配强配优区文旅体育专班力量,统筹做好全区文化旅游体育行业疫情防控工作,完善制度保障,形成联席会议、联合巡查、联动执法的全方位防控模式,全面加强会商、督导、检查、培训,及时更新下发各类通知、指引及流程图,协助区防控办正确、高效处置本土疫情,对住宿行业、密闭半密闭场所等薄弱环节开展专项整治。承担转运隔离专班大部分工作任务,对集中隔离酒店实行闭环管理,全力做好检查督导、启用停用、费用结算、人文关怀等工作。
(三)整改工作落实抓铁有痕。坚持把整改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和重要政治任务,打出“12345+2+3”的整改系列组合拳,取得显著成效。“12345”,一是策划“读懂广州、读懂番禺——寻找家乡的故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系列活动,成功举办乡情乡贤乡俗展演大赛、“记住·乡愁”西坊大院成果展等,“线上+线下”一起寻找家乡故事。二是成功绘制番禺历史文化要素图和非遗手绘一览图两张图表,两图均做到可查、可阅、可游。三是成功组建文物守护人队伍、史迹讲古佬队伍、旅游讲解员队伍三支队伍。四是推出非遗体验游、红色传承游、名村寻迹游、趣味研学游四类旅游精品路线。五是铺排好元旦、春节、七一、国庆、中秋等五个重大节日文化活动。“+2”是完善了两项制度建设,其一是成立全市首个区级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统筹开展全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其二是正式建立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全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统筹协调力度。“+3”是全力推进图书新馆、工人文化宫、非遗馆三馆建设,图书新馆目前累计完成进度约99%,力争今年春节前逐步试运行,工人文化宫地下部分加快建成,番禺文化馆非遗分馆在沙湾古镇挂牌。全部整改工作28项牵头任务中,已提前完成9项,完成阶段性任务19项。
(四)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开展。举办星海艺术季、“我们的节日”、“乡村网红”大赛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173场次,线万人次参与,超额完成区十件民生实事目标任务。开展“文化服务进基层”活动,共举办72场次,1927人次参与。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日臻完善,目前已建成图书馆总、分馆46间、文化馆总、分馆24间和服务点19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5个,顺利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我区入选2022年全国“书香城市(区县级)”发现活动,为全省唯一入选区县。群众文艺创作有声有色,文艺精品层出不穷,由区文化馆组织创作或推荐的文艺作品累计获得81个省、市级奖项,其中广场舞《湾区时代》入围全国“群星奖”决赛。我区获评2021年广州市群文创作工作综合排名第一。
(五)全域旅游推广持续发力。支持旅游景区提档升级,长隆获评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紫泥堂成功创建国家3A景区,莲花山、岭南印象园获评广东省研学旅行实践基地,沙湾北村获评第三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精心打造旅游精品路线,推出南番顺四大精品打卡线路、“‘禺’你相约,全域畅游”12条主题旅游线路,番禺美丽乡村之旅获评第三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广泛开展全域旅游宣传,积极向外开展旅游推介活动,指导景区开展形式多样的节庆活动,广泛吸引本地及周边城市旅游消费者。牵头制定《番禺区落实广州市民宿开办指引(试行)的实施方案》,规范和发展本土民宿。加快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长隆度假区项目纳入省、市、区2022年重点项目。2022年我区接待游客人数约2829.11万人次,比2021年下降20.1%,旅游总收入约235.25亿元,比2021年同期下降30.9%。全年纳入统计的宾馆酒店平均开房率37.62%,比2021年下降1.84个百分点。
(六)体育事业产业成绩显著。牵头制定《番禺区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全力参战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市青少年锦标赛,其中省运会我区运动员获得团体金牌36枚、个人单项金牌19枚。我局获评省体育局2018-2021 年度“突出贡献单位”。积极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组织举办青少年系列锦标赛、三人篮球争霸赛、全民健身日活动等赛事9项次,参与人数超过6000人。持续开展体育惠民工作,区级公共体育场馆惠民开放4.6万小时,免费或优惠进场人数75万人次。体育彩票销售良好,全区共有实体店296间,净增长26间,销售7.03亿元,销量排全市第三。
(七)历史文化保护全面加强。不断改善全区756处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全面推进余荫山房、屈大均墓保、沙路炮台旧址等56个文物保护项目,评审通过2项文物保护规划和10项文物修缮设计方案,顺利验收8项文物保护工程,罗氏大宗祠修缮工程获市建筑工程装修装饰奖。多形式赓续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大力推进番顺行政督导处等6个革命文物保护项目,顺利组建番禺红色讲解员队伍,何小静何虹烈士故居开辟作为红色文化展览馆,获评第一批广州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积极配合区内各项经济建设,共完成247宗拟规划建设地块的地上文物核实工作。大力开展文物宣传工作,《番禺汉墓》纪录片在央视10套黄金时段播出。持续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完善我区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公布了区级第六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新增广式土鲮鱼烹饪技艺等4个市级名录,新增广州梁秀玲刺绣(广绣)1个省级名录。
(八)文旅产业平台加快构建。全面推进文旅体产业链工作,搭平台、聚民智、定措施、暖企业、促融合、谋发展,印发《番禺区推动文旅体产业链(含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组织召开5场产业链座谈会,聘请专家深入开展文旅体产业专项调研,西坊大院成功创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广州巨大创意产业园获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7家文化企业获批2022年广州市“数字文化产业项目”。2022 年,“四上”文化体育娱乐业企业40家,营业收入19.45亿元,下降39.2%。
(九)文旅市场监管常抓不懈。深入开展“放、管、服”改革,全年受理办结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经营项目审批申请业务411宗,按时办结率100%,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全部90项审批事项100%可网办。加强市场行业监管和提高执法水平,开展文化产品、网络直播、网络游戏、艺术品市场、旅行社“不合理低价”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年共出动8068人次,检查企业2372家次,处理各类投诉2093宗,立案查处12宗。针对党的二十大召开的特殊时期,深度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累计清理不良有害信息153万余条,处理违规账号13万余个。
(十)安全生产防线牢牢守住。局领导分别挂帅7个对口联系镇街小组,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行业监管、安全生产、疫情防控、创文等综合检查工作。严格落实“管行业就要管安全”要求,组织召开重大节日节前安全生产会议,全面开展行业安全生产大排查,全年共出动5342人次,检查各类文旅体企事业单位1986家次,发现并整改各类安全隐患1353处。紧抓高危体育项目安全监管,高质量完成国家体育总局2022年高危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监督检查工作。紧抓安全播出工作,圆满完成党的二十大安全播出月和重要保障期安全播出工作。全面推进全区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已建成1个区级管理平台、16个镇(街)级播控平台和175个行政村2100个广播终端,是全市唯一建成并应用的区,系统平均每日开机使用率达90%以上,覆盖逾200万人口。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对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区目标要求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我区文广旅体工作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一是疫情三年对文旅体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冲击巨大,后疫情时代,行业整体恢复缓慢,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二是文化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文化制造业比重偏大,文化服务业特别是高层次文化服务业比重偏低,创意文化产业比重不高。三是全域旅游建设标准需要进一步提高,存在重对外宣传轻内容打造现象,个别景区旅游体验较差、重复消费指数低,核心竞争力不强。四是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欠账不少,每年区文物保护、非遗保护项目专项经费仍存在巨大缺口,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存在人力短板,部分镇街对文物工作不够重视。五是专业人才缺乏改善不大,涉及局机关、下属单位、镇街,涉及不同领域不同专业范畴,人才配备仍存在较大缺口。六是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还须突破提升,单位整体素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个人综合素质还需加强,工作方式缺乏改善创新,合纵连横仍未到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深入分析,补短板、强弱项,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善提高。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今年区文广旅体局的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和即将召开的区“两会”区的重大部署及重点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更新更大的作为,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健全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创作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品、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效,持续增强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积极打造魅力彰显的岭南文化特,全面助力我区“智造创新城”建设,为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贡献文广旅体力量。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文广旅体工作的方向感、方位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体现文旅担当、彰显文旅速度、发出文旅强音。继续开展“三学三抓三走进”、“文广闻讲会”活动,持续锻造善团结、会创新、能战斗、敢担当的文广旅体新军。修订完善局三定方案,科学调整局领导、科室分工,合理调配人员结构,全面建设团结、高效、协作、专业、多能机关。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原则,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网络文化意识形态管理,妥善处理好各类信访、投诉等工作。
(二)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支持龙头企业长隆发展“旅游+文化+体育”新业态,支持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部分园区和酒店项目将进行改造升级,包括欢乐世界、野生动物世界和长隆酒店等。加快图书馆新馆试运行及全面开放,以“最广府、阅番禺”为目标精心打造番禺城市客厅和文化新地标。加快工人文化宫建设,预计今年9月能完成地下部分建设。
(三)全面推进落实《南沙方案》。主动对接、主动支持、主动服务,挖掘和串联两区旅游、文化、体育资源,通过打造番禺南沙精品旅游线路、青少年研学旅游线路,共同举办“星海艺术”主题文化活动,举办非遗文创交流促进会,加强体育项目互动交流,举办篮球冠军交流赛,深化历史文化、文物交流合作,加强虎门炮台与沙路炮台文献交流共享等一系列措施,全面促进两区文旅体融合发展。
(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大力打造和宣传大学书香、智造时尚、岭南民俗、红色文化、广东音乐、广州美食等“六大文化”品牌。组织落实《番禺区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1-2025年)》,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计划新建5间图书馆分馆和2—3间文化馆特色分馆,推进10个“馆校合作”项目。开展形式多样文化惠民活动,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精品力作。
(五)全力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积极构建南站高铁辐射的半小时旅游目的地集群,全力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提档升级。力争余荫山房成功创建4A级,西坊大院成功创建3A级景区。加强旅游宣传,指导各大景区做好节庆文旅活动宣传推广。深挖我区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推出全域旅游智慧导览系统,高标准编制东部旅游片区规划。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配套,推进道路交通旅游指示标志牌、全域全景图等设施建设。2023年预测旅游总人数3550万人次,比2022年增长25%,约恢复到2019年的70%。预测旅游总收入290亿元,比2022年增长23%,约恢复到2019年的50%。
(六)持续推进特色体育强区建设。贯彻执行好《番禺区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推动全民健身蓬勃发展。增加体育设施供给,计划增设16个体育活动场地,优化10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办好群体赛事活动,高标准办好2023广州大学城马拉松,打造我区文商旅体融合体育赛事品牌。精心组织村级篮球赛等品牌活动,承办好“市长杯”羽毛球、乒乓球等赛事。深化体教融合改革,以业余体校为主阵地、学校体育为依托、社会体育为突破,抓好后备人才培养,全力做好杭州亚运会跟踪服务,积极争取我区更多运动员榜上有名,为国家、省、市、区争光。
(七)做好做细做深文物保护工作。按照“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全力做好番禺区第三批登记保护文物单位认定公布工作,大力推进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带多个文物保护工程,深入开展乡村文物修缮和保养维护工程。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番顺行政督导处旧址、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团部旧址等多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利用祠堂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创新,举办让文物活化起来的系列活动。今年计划推进20个文物修缮、抢险、保养、保护规划项目,划定1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并继续推进东方博物馆申报国家一级博物馆。
(八)推动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全力支持文商旅体产业加快复苏。持续推动文旅体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智慧旅游、直播、VR/AR、健康体育、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等五条产业链为重要抓手,打造信息互通、优势互补、需求互促的协作平台。充分发挥好“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星海艺术季”等阵地、活动作用,健全扶持体系,创新贸易方式,培育数字娱乐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动特色文化繁荣发展,把更多具有中国和岭南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向世界,建设文化产业强区。
(九)做好审批监管执法和安全工作。做好政务服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减材料、减环节、减事项、压时限,优化办事流程。加强文旅体行业日常巡查监管,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扫黄打非、创文等专项工作,严厉查处散布政治谣言、传播色情信息以及盗版盗印非法出版物的典型案件。要做到“三硬”、即自身硬、执法硬、形象硬,落实“三联”,即建立区镇街联席会议、建立执法队伍与镇街网络化联合巡查机制、建立区相关部门与镇街联动执法方式。深入开展各大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督促经营场所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巡查检查,彻底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确保安全无事故。天博